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
1、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年)。主要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3、建设成就:★★★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开工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③青藏、川藏、新藏公路④沈阳飞机厂生产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⑤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三大改造1、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简称“一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2、“三大改造”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合作社。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赎买,公私合营☆3、三大改造的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共同纲领》意义: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法律保障。
第4课“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此指导下错误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意义:(1)积极:反映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渴望。(2)消极:过分强调“速度,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2、“大跃进”在工业表现:大炼钢铁;农业表现:浮夸风;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大办公共食堂,搞平均主义3、1961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教训,1965年周恩来宣布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但被“文革”打断
第5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一、“铁人”王进喜(大庆油田工人)1960年石油会战的成功,中国石油实现基本自给。二、“两弹元勋”邓稼先发展核武器原因:增强国防实力,打破核威胁;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意义:两弹的成功,表明了我国已具备核防御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鼓舞民族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