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认识物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问:“请同学们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呢?”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着手,自己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然后进行比赛活动,看谁找得多、说得多。“黑板是长方体的。”“日光灯的灯管是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圆柱,吊扇的杆子也是圆柱。”“篮球、乒乓球都是球。”“魔方、骰子形状是正方体的。”……然后教师再做归纳:“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随处可见,请大家以教室为范围,做好记录,看看有多少个正方体、多少个长方体和多少个圆柱体。”此时学生们纷纷开始将教室里面的物体进行分类了。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自然而然领悟并认识到生活当中常见的物体形态。
2课题设置,引导学生实践
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设置上,教师不仅要按照课堂教学的要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实践,还需要从学生实践的长期性出发,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长期动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较长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使其思维的分散更成熟。如在“统计”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设计课堂导入:下面有四个卡通图片(分别是蜡笔小新、米老鼠、咖啡猫、唐老鸭),哪个卡通形象最受欢迎?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在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下面画一笔(见图1)。由此可知,喜欢咖啡猫的同学人数最多,而喜欢唐老鸭的人数最少。为了更好地表明喜欢的人数,我们可以来学做一个统计表,如图2。
经过这样的教学导入设计,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地想自己做一个实践统计,因此教师顺势导入了教学的内容。在课后练习的布置中,教师还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有趣的题目给学生完成:可以让学生以家庭实践为中心,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实践。实践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家长提供的数据,把一周之内的家庭开支记录下来,做好分类统计,然后在课堂上再进行全部的汇总,让学生从中寻找开支最大的前三种消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统计的运用;在运用统计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发散思维,寻找节约的策略。
(责编黄海)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