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案例1:一位美国小学教师来我国访问。一天,他向一所小学的校长提出由他来上一堂课,这可难住了校长:美国教师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我们的学生一句英语也听不懂,如何交流?这位美国教师表示不需要说话,也不需用翻译,于是,课便开始了。教师走进教室后,示意同学们先离开教室,然后把课桌拼为四个同学一组,每组放了一个蜗牛,一盘牛肉,一盘粮食,一盘蔬菜和青草,一杯有盖的热水,一杯带盖的凉水,做好准备后,他示意同学们进来。同学们走进教室,惊喜地发现桌上有这么多东西,特别是还有一只可爱的小蜗牛,高兴得忘了讲台上还站着一位外国老师。他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然后,做示范:先把蜗牛放在热水杯的盖子上,蜗牛爬来爬去,烦躁不安。再把蜗牛放在凉水杯的盖子上,蜗牛一动不动,静静地趴着,不用说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蜗牛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它需要一个适当的温度。然后,把蜗牛放在盛肉的盘子里,蜗牛不吃,放在盛粮食的盘子里,蜗牛也不吃,放在盛蔬菜和青草的盘子里,蜗牛慢慢地小心地吃了起来,同样不用说话,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蜗牛吃的食物是蔬菜和青草。一节课教师没有说一句话,同学们明白了蜗牛需要的温度,蜗牛所吃的食物,而且,气氛活跃、参与热烈。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谈谈这位美国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案例1答案:启示(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这位美国小学老师虽然语言不通,但他通过“示意”能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围说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并且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启示(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本案例中,虽然学生听不懂老师的教导,但能看到老师的“示意”和“示范”,再通过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明白了蜗牛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温度和食物。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启示(三):课堂总是趣味和知识味并存、新意与效率同存,知识的深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兼顾。在课堂中如果学生能带着好奇与疑问,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老师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观点来生成新知,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案例2:小学生乔治把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的时候盛满了水。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很奇怪,因此,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喷水壶里的水喝了?还是有人把它倒了?”这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