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泛,广绰庞繁,其中有亲和、有碰撞、更有交汇与融合。两大文化体系也在这亦抑亦蓄、共拒共融中伴随着东西方两大文化共同走向鼎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
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前一个时期。材料综合自李翠玉《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考察》材料二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存。
在此过程中,一个古老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中国。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版)》《原著中文版序》
f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
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学西渐”的途径、主要特点。(6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西文明冲突与适应的重大事件?(8分)(3)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4分)(4)和平与暴力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有人认为“文化交流中和平比暴力好”,也有人认为“暴力比和平来得快”。请依据所学做出评价。(6分)
39.(24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
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