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解一下,相同岗位,你们的薪水甚至是一些民企担保公司的2倍,为什么我们的业绩还比不上人家?”这其中承的压力最大。他甚至每次开会都能感受到邹翰不时投射过来的不满的眼神。r
r
承真的去打听了一下同行的薪酬,确如邹翰所言。但鑫利招聘的大多是银行员工,本来担保行业的薪水就比银行、信托公司低,按照朱迪的说法,鑫利对这些从银行跳槽过来的员工一般在原来薪水的基础上增加20,因此鑫利的薪酬高出担保行业平均水平许多。其实按照承的观点,鑫利采用的是流水线模式,很多岗位对于员工的要求不是太高,完全可以招收一些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自己培养。r
r
但经过与朱迪和邹翰的多次过招之后,承早已明白了他们的做事方式,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再和他们交流。“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终于下决心要摆脱这苦闷的日子,彻底休息一下,给自己留一段时间来梳理过去的经历和今后的生活。r
r
无奈年终奖r
r
收到承的辞职信,朱迪的第一个反应是“他会不会是因为年终奖的问题感到不满”。朱迪像一个“两面烤的烧饼”,在年终奖的发放问题上被集团公司和鑫利员工的双重质疑煎烤着。r
r
最初,鑫利在招聘合同上写明了“完成业绩会有年终奖励”的条款,且规定年终奖的金额大约相当于年薪的15~20。但对于2007年才成立的鑫利来说,大部分时间还在进行组织结构建设、内外关系的理顺和员工的培训,业务展开得并不多,2008年底又接连发生了财务总监和IT信息总监的离职。为了避免年末人员的频繁流动,朱迪向总经理建议将2008年的奖金放在2009年第一季度末发放。但没想到,第一季度公司业务拓展仍然非常缓慢,远未达到集团公司的预期,集团公司于是通知鑫利:停止发放2008年奖金。r
r
这一决定让鑫利面临着失信于民的尴尬境地。为此,朱迪曾几次试图和集团公司沟通,但都没有结果,面对员工不断的询问,他只好在6月初的会议上向各部门负责人通报了这个结果,自己也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承当众提出:“如果一家金融企业连这点诚信都不具备,它的发展前景怎么让人看好?”这相当于当众打了朱迪一个耳光,他想,总经理邹翰肯定也会很不舒服。r
r
朱迪与承认识的时间不长,但业务“恩怨”始终没有停止过。如今,面对承的辞职,朱迪喜忧参半,甚至喜大于忧这个不知道尊重人的大刺头终于要走了。但他转念一想,不管怎样,频繁的人员流动会让集团公司认为自己工作不力,又该怎样去解释呢?r
r
况且,即便承离开了,人员薪酬的问题仍未解决。譬如,风险控制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