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
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
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
f(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2)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②中间.力拉崩到之声。(夹杂)
6、《曹刿论战》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一鼓作气
7、文中曹刿让鲁军追逐齐师的原因是什么?答: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曹刿认为,战前的政治准备要“取信于民”;鲁军发起反攻的实际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用原文回答)
9、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稍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叙述。
答: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用现代文回答也可)
11、“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
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