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完善基于环境保护的视野
周爱春
摘要:农业补贴作为我国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对实现粮食安全,不断促进粮食增产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主要还处于探索阶段,补贴措施对农业环境关注还远远不够,农业环境补贴的法律框架还不完整。因此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应结合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绿箱”补贴等完善我国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
关键词:农业补贴,环境保护,“绿箱”补贴一、目前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现状我国人员众多,相对来说人地关系非常紧张,且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的总体消费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需要通过粮食生产补贴保证粮食的产量。农业还是我国众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农民长期进行分散型农业生产,目前我国的农业经营状态导致我国农民依据农业收入的水平比较低,也需要通过农业补贴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了提高产量,政府出台许多激励农民使用化肥农药的措施,如化肥农药进口的免关税措施,对化肥农药的销售进行价格补贴和价格控制。这些补贴措施短期内确实有力的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长期来看,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资源被破坏以及水资源的低效利用,会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以及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我国从2003年开始对农民种粮给予直接补贴,保持现有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和保证人均粮食供应,导致一些地方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粮食如大豆、玉米等也纳入补贴范围,造成农民为了获取补贴对不适宜的土地进行大量开垦,加大了资源和
f环境的压力。农业补贴作为我国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其具体的规则以及实际的实施主要是基于产量和收入,未能充分考虑到环境问题,目前的农业补贴对环境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农业补贴量已经接近向WTO组织承诺的85的微量允许,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粮食最低收购价等生产性专项补贴均具有明显的生产和贸易扭曲性,属于黄箱政策1。可见,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主要还处于探索阶段,补贴措施对农业环境关注还远远不够,农业环境补贴的法律框架还不完整,对耕地和农药化肥等农业补贴不符合农业生态保护理念,补贴的后果可能间接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应结合农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