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比ΔtF大得太多,稍大为宜。因为,对C区的减负才是Ret区主要功能的发挥。r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浮法玻璃退火窑有三大进展:一是用热风循环直接冷却的Ret区取代冷风辐射式间接冷却的C2和C3区(1976年,CNUD公司将600td改造成800td,以LR=3×78=234m的Ret区,使LC从54m减至21m,而总长142155m不变);二是在线平面应力仪(1974年,FM公司)和计算机的应用;三是放长LA,缩短LB。CNUD公司调整了A和B的区长比例,丢弃了80年代“快慢快”的经验,向STEIN公司LA较长、退火良好的特色靠近。90年代末,STEIN公司A上下区也改为“冷风顺流”,只保留了B上区的“热风逆流”,使热风工艺退火窑与冷风工艺退火窑只差一步之遥。r
诸种变革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它并非表征着浮法玻璃退火窑已臻于完善,而是在的背后隐藏着重大的理论问题。由此导致退火窑设计上的弊端。r
①对玻璃带退火起始黏度未作确定r
两家公司皆称A为“预退火区”(101082~101278ρ)。盖尔赛龙提出了浮法玻璃退火上限温度为560~580℃(101234~101154ρ)5。这岂不成了退火上限温度夹在了预退火温度范围之中?搞不清楚浮法玻璃退火起始点应该在何处,讲不出何谓“预退火”?但都未能改变玻璃带以600~595℃进入退火窑的事实。r
②“快慢快”r
曾一味地放长LB,但适得其反,效果见劣。当改变为放长LA,缩短LB之后,效果极佳,LA、B反而比以前短。终因“以B区为重心”不变,GA>GB,使“快慢快”作业法依旧。r
③C区负荷过重r
ΔtC=100℃,甚至有126℃之实例。使ΔtSC过大,达到40~60℃,时有炸裂。r
④Ret(或D)区负荷不当r
ΔtR-ΔtF=+1~-74℃;ΔtD-ΔtF=+78~54℃。ΔtR=101~140℃,甚至有1个Ret区,ΔtR=140℃的实例;ΔtD=119~190℃。不是负荷过轻(势必造成了忽视对C区的减负),就是负荷过重(超负荷运行会适得其反),使F区的相应负荷“过重”或“过轻”,无章可循,丢掉了优化生产的最佳参数。r
⑤两个过渡区太长(3~36m)r
非恒温车间,尤其是在隆冬季节,外界冷气流侵袭退火窑干扰了均匀的温度场,导致玻璃退火不良,甚至炸裂。为了减轻影响,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之外(如加强轴头密封,第一过渡区有活动保温件,车间设置横向隔断、门斗和挡风屏等),过渡区长度宜减至不妨碍应急操作之限度。r
即便是恒温车间也应如此。实际证明,12~24m即可。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