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
幼儿教育理应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性别差异心理学和性度心理学通过度析男性和女性身上的积极特质,以及具备不同特质的人的情况,发现同时具有这些积极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能更好地在爱好、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适合环境。两性化人格的人是个性健康发展的新模式。承担幼儿教育教学的教师应以此研究结论为依据,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控和对幼儿的教育与影响,真正培养出新一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两性化人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能够纠正一些不准确的观点,使人们产生科学准确的理解,即幼儿园教师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一定导致全体幼儿女性化;二是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培养、塑造幼儿健全人格的理论依据。以下分别论述之。
幼儿因为性别角色尚未成型,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幼儿的性别角色形成问题,比如,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女性教师一统天下这个现象成为热门问题之一;一些幼儿师范学校在改革中尝试招收男性学生;在个别地方一部分男性幼儿教师上岗工作。对此,电视、报刊频频予以报道。一些专业期刊也每每有论文阐述女幼师的缺点和男幼师的优点。人们普遍的观点是:女幼师在幼儿园占绝对多数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它会导致幼儿的“女性化”。问题是,单纯以生理方面的性别差异来评估和预测教师的教育影响是否有失偏颇?性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性度是不以性别而定的。例如,思本斯通过大量调查得出结论,①男性32%的人、女性27%的人属于两性化人格,男性34%的人属于男性化人格,女性32%的人属于女性化人格。日本学者大井晴策的研究结果是,②高中生中男性具有男性倾向的占495%,中性的占223%,具有女性倾向的占282%;女性中有414%的人具有女性倾向,223%的人为中性,363%的人有男性倾向。到大学阶段,男女两性的男性性度都有所提升,更多人表现中性和男性倾向。即性度随学历而变化。
由此可见,并非凡男性便具有男性化人格,凡女性便具有女性化人格。人们担心女幼师一统天下会带来不利影响,其立论的前提便是“凡女性教师皆为女性化人格”。这实质上是错误的,违背事实的。即便是考虑到我国幼儿教师学历较其它国家低,因而女性教师中两性化人格和男性化人格的人比例要低一些这个状况,仍不应杞人忧天。一方面,我们应把致力于“增加男教师的”呼吁和论证,转向寻求优化幼儿教师人格,并力求找到科学途径,使教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