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可行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路径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并在某些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步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也面临着较多障碍,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采取渐进式的路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优选战略。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趋势路径选择新进展中图分类号:f83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40034005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暴露了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与缺陷,由此引起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争论此起彼伏。近期美国退出qe政策的预期,更是对亚洲各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规避外部金融风险,寻找币值稳定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对亚洲各国来说颇为必要,这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实践和政策层面来看,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突破。截至目前,与中国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0个,通过货币互换“走出去”的人民币总额超过合2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将超过65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9月29日,筹备已久的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企业法人可在自由贸易实验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这意味着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和突破口,极大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此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改革,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本文通过梳理已有的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二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与路径选择的探讨。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述,希望对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有所启发。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可以溯源到上世纪80年代,但早期的相关研究时有间续,研究成果数量有限。2008年以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国内学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历史时期,国内部分学者重新界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必要性。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从三个层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进行界定,分别是境外人民币现金流通量、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工具、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量。徐奇渊(2015)1则把人民币国际化视为市场交易网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