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书写。最后,教师要严格平时作业的书写并定期举行班级写字比赛和作业展览等活动,并把学生平时的作业书写和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期中、期末的综合评价。
关于阅读教学,我主要和大家交流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能发表感受,提出问题。这两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保底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费精力,要落实到每一个人。《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书”,这里的读不是只言片语的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应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阅读教学中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读要有目的,有层次。通过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这是评价阅读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长课文和浏览“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中培养快速阅读、粗知大意的能力,都是我们高年级教师要着力训练的。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比如《童年的发现》,我们可以围绕“发现”开展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思考我发现了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初读课文,朗读的目标要求不能过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新课标》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就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再读课文,思考“怎样发现?”找一找“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3
f最后精读课文,感悟“发现”。让学生交流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本册教材将默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强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