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黄小龙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年第12期
摘要:软件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IT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高质量软件人才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以点带面”为主导思想,以“学科竞赛”“项目实践”为主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软件人才培养达到“高质量、高产出”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创新;学科竞赛;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8202
随着全球IT业的快速发展,国际软件产业也快速发展着,世界各国都将软件产业列为重点产业,以国家力量,通过政策大力推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软件产业也随国际大流快速地发展着。然而,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却出现严重短缺,这成为了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研究如何培养“高质量、高数量”的软件人才是非常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的。本文以“软件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以点带面”为主导思想,以“学科竞赛”“项目实践”为主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软件人才培养达到“高质量、高产出”的效果。同时,也为他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个体差异致使软件人才培养无法“高产出”。必须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主要为“智力差异”、“悟性差异”和“兴趣差异”等。“智力差异”主要指的是智商高低的差异,“悟性差异”则主要指其在软件方面中的“天分”,有些学生智商并不低,但由于在软件方面缺少些“天分”,因此,学习起来也感觉比较“吃力”。“兴趣差异”主要指对软件感兴趣的强弱程度。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强的动力,因此“兴趣差异”最重要。“智力差异”和“悟性差异”均可“以勤补拙”,但如果对事物本身不感兴趣,则无法很好地学习。
由于存在以上差异,因此决定了软件人才培养只能局限于少数人当中,这也就导致了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无法实现软件人才的“高产出”。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专业基础不扎实制约了能力的提升。由于多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