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三、框架分析理论的应用框架分析的三个传播学研究领域:(1)新闻生产媒体框架如
f何被建构;(2)媒介内容媒体框架是什么;(3)媒介效果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其中,前两者使用的是框架概念的社会学含义(frameframea
alysis),后者使用的是框架概念的心理学含义(frami
gframi
ga
alysis)。
本文仅试图对新闻生产领域进行框架分析,结合胡斌飙车案的新闻报道对媒体的框架是如何被建构进行简单梳理。
吉特林认为,“关于新闻生产的研究应该提问:为什么媒体使用了这个框架而没有使用其他框架?关于同一个新闻媒体,不同媒体以及同一媒体在不同时期都采用了哪些框架来进行报道?媒体框架对事件的解释跟事件的真实意义有多大差别?”
在网络媒体上,天涯、豆瓣、猫扑、人人、开心等大型论坛和社交网络几乎在事发后不久便对胡斌飙车案一事进行了广泛传播。对该事件的网上舆论最初便定位在“飙车”富二代与“优秀”好学生的二元对立之上。
对胡斌的人物描写运用了典型的格式塔心理,即不求全貌,而是特写其手臂上的纹身和身边的浓艳女孩,另外辅之以黑衣女人的冷漠言辞,一个纨绔子弟、无法无天、为富不仁的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当代表着公正、正义的警察给出了车速仅仅70码的官方消息之后,网民心中积怨已久的官商勾结、社会不公的刻板印象,以该事件为导火索被迅速点燃。运用框架理论分析,胡斌事件仅仅属于一种次要框架,但该事件却正是“社会不公”的首要框架的典型代
f表。而回归到传统媒体之后,胡斌事件的报道基调却进入了另一种框
架。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为例,新闻主要关注胡斌受到了相应的法律惩罚,对富二代和优秀学生的二元对立进行淡化处理,模糊在网络报道中的阶级或是阶层差别,对于“车速70码”这一意味着“政府不作为与官商勾结”的概念忽略不提。
由此可以看出,在有关网络新闻框架与传统媒体新闻框架的相互关系方面,网络新闻框架并没有到达《邓玉娇案的框架分析网上公共舆论如何影响网下媒体报道》一文所得出的结论那样,即网下媒体已处于劣势,笔者认为,目前为止,网下媒体,即主流传统媒体的新闻框架依然掌控着绝对的主流意见市场,即决定着主流的受众理解框架。
四、框架分析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框架理论在中国传播学界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黄旦在《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指出,“框架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媒介的生产,即媒介怎样反映现实并规范人们对之的理解;其次,怎样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