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中重点要掌握的是季节移动的具体规律,所以其规律也为第一级关键词,其规律在南北半球也是不同的,所以以北、南为第三季关键词,再以南北半球的具体的季节移动规律为第四级关键词。
以上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思维导图绘制的具体分析,该思维导图清晰的体现了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及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的课标要求,这些即是课标要求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通过“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来体现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22以思维导图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充实课堂,并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但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要考虑两者的联系性,要使两者融为一体,所以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中时也遵循这一点要求。
大气环流,思维导图中第一分枝“大气环流”也是教学中首先要讲解的问题,学习大气环流首先要了解它的概念,概念中包含了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其概念;“成因”是大气环流第二级关键词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提出假设,从“成因”切入引导学生最后得到大气环流的基本类型。
气压带,思维导图中的第二分枝“气压带”,其第二级关键词的高气压、低气压,第三级关键词是下沉、上升,第四级关键词是干燥和湿润,在教学中提出设问1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在讲解过程中在根据某气压的成因而得出该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第五级关键词是气压带的分类,第六级关键词是气压带的成因和位置,同样在教学中提出设问2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相同的吗?直接将气压带的类型从气压带成因相同进行讲解,再在成因中得到气压带的位置。
风带,思维导图中的第三分枝“风带”,在气压带处有个箭头从气压带指向风带,这是两者的关系所在,表示气流从高压吹向低压而形成风;“风带”的第一级关键词是各风带的位置,所以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气流从高压吹向低压形成风,但是在地球上存在着7个气压带,在每个气压带之间会形成风吗?风向朝何方?天气如何?在相邻的两个气压带之间根据高压吹向低压的规律就可以得到了风带的类型及天气状况。
季节移动,思维导图中的第四分枝“季节移动”,第二级关键词是“成因”、“规律”,所以在教学中同样也是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地球不仅仅在自转,而且还在不停的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是由地球公转所造成的,这又会对气压带和风带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