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引入材料:导出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及多样化诉求日趋强烈,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供给仍显不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均等化配置,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不均等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1、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2、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东部地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3、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表现: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来看政府是最终责任主体。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只是财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贫穷地区的政府也有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设能力上的差距这类差距不是通过增加财力、短期培训、更换操作人员就可在短期内消灭的。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务的消费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举例:这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即使把钱送到居民手上也难以消费也有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文化素质、传统意识、风俗与宗教等等都会造成居民公共服务消费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这种消费能力体现的是自主性和能动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