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
皮连生
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一、研究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皮连生一直致力于学与教的理论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这是在国际上认知革命的强大影响和国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强力呼唤之下展开的。(一)国际背景20世纪50~60年代,在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下,心理学界也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突出之处是一改过去行为主义只研究外部行为的弊端,转而探究人类大脑内部的信息加工活动。心理学史上将这次变革称之为“认知革命”。认知革命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人类的大脑开始由“黑箱”变为“灰箱”。认知革命发生后,对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在学习与教学研究领域,这一影响尤为明显。以前为行为主义者所不齿的思维、问题解决、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开始受到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已不满足于研究实验室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课题,他们开始走出实验室,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结合具体学科内容的教学开展研究。国外认知革命的爆发和深化,给学习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国内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刚摆脱“十年动乱”的影响,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应在实现这一任务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而此时的教育心理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难以胜任这一工作。“文革”期间心理学被看成是伪科学,并被划为研究的禁区,因而“拨乱反正”后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国外的发展水平。80年代初,我国的心理
f学理论基本上停滞于苏联的心理学水平上,对国外认知科学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实践的影响知之甚少。理论上的滞后导致实践上的落后。当时我国各级师范院校中虽开设有心理学课,但由于其内容基本为普通心理学的体系,而且是来自苏联的心理学理论,授课教师很难将自己所讲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更难以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由于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不是很密切,很多师范院校的学生觉得学了心理学没用,于是心理学竟成了学生不受欢迎的一门课。在这种情形下,构建理论上领先、实践上切合中国实际的教育心理学,就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皮连生教授在密切地关注着这一问题,并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机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