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1928年亚历山大华尔提出了包括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为主的七个财务指标,统称为综合财务指标。随后又不断有新的财务考核指标加入,到了20世纪70年代,管理者们在分析了30家公司的绩效考核指标后,发现投资回报率为当时最常用考核指标,随后又不断发掘出包括现金流等财务指标。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平衡创新导向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单一的财务指标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新的绩效考核理论和方法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使用的最广泛的为基于KPI(KeyPerforma
ceI
dicator)的绩效管理,同时随着绩效管理的进一步发展,90年代在研究机构诺兰诺顿资助的资助下开展了名为“未来组织业绩衡量”的研究项目,从而开启了BSC(Bala
cedScoreCard)的战略绩效管理时代。二)、国内绩效管理发展历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根据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的绩效管理发展史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475年清朝末期)吏治考绩制度发展阶段。从战国时期开始各个朝代不断更替,依据各朝代统治者的需要,对官员在选拔、考绩、品级、奖罚、俸禄、休致、养优等一整套管理方式中虽有侧重,但多数重点都放在考绩和奖惩上。这一时期已发展出明确的考绩标准、考绩机构、考绩对象、考绩程序与方法等,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教训也颇深,如考绩与奖惩权利过度集中、考绩标准虚化成分大、监管不严流于形式等。第二阶段(清朝末期1979改革开放)现代绩效管理在中国的萌芽阶段。翻开近代史,除了军阀割据,列强入侵等不可遗忘的一页,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风波,也可以看到民族工业在战乱中的萌芽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也是西方绩效管理方法逐渐引入
f国内,缓慢发展的时期。
第三阶段(1979年至今)追赶和并轨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至今是我国历史上绩效管理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西方
的各种绩效管理思想在中国得到实践和发展,从1990年平衡计分卡首次创立到引入中国只
用了3年,1996年当《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出版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管
理内书籍之一。
二、常用绩效管理工具的沿革和特点
一)、绩效管理工具的沿革和描述
以20世纪初的杜邦分析法(ROI)作为最初的现代绩效管理工具为开始到如今分平衡计分
卡(BSC),相继涌现出多种绩效管理工具,但随着时间和绩效管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以下6
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工具,也是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