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提高了,自然善于辨别倔人言论的实质,并且自己出语高雅,显出大家气象,孟子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传统的为人与作文的关系问题奠定了基础。3.荀子的文学观与音乐观(次重点)。理解:荀子论言词辩说。应用:翻译简评荀子对音乐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荀子论言词辩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引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其乱,故修其行,正其乐,故天下顺焉。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它可以深深地感动人,可以改变社会和民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和睦相处,人民有喜爱的和憎恶的感情,却没有表达喜怒哀乐的途径,就会出现乱子,先王憎恶这种乱子,所以端正人民的品行,矫正人民的音乐而人民因此都归顺他。荀子在这里特别看重音乐感人至深的魅力和移风易俗、宣导民情的功能。它主张统治者应积极利用音乐对人民进行教化,使他们更驯服的接受统治。荀子的这些言论是对儒家诗教、乐教传统的理论概括,对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三)道家的文学观:
1.老子(次重点):理解:老子对文艺的基本态度及其学说中与文学艺术有关的思想资料。老子提倡无功而治,希望回到原始社会的那种生活,因此他反对一切文化艺术并且反对主谈文化学术的圣人,他说为学自益,为道自损,损之又损,以致无为,这些言论对于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利用虚伪的礼教来欺骗和奴役人民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造成这种情况,并不是学术文化本身的罪过,老子一就地反对知识和文化,颂扬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乃是违背了历史前进方向的反动观点。有益文艺的思想资料:1老子认为自然之道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用语言和概念是不能概括和表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在艺术上提倡一种浑然天成的全美境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后来的文论产生积极的影响。2老子在阐发其唯心主义认识论时,提出了要改虚极,守静等,虽有消极出世的一面,但同时也包含着在认识道的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既有观念干扰的正确一面。3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观点,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中虚实相成,巧拙相济的主张也有直接启示,这一具有辨证思想的观点,对后来美学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老子主张复归于朴,这种思想虽本质上是违反历史发展进程的,但后人将其应用到文学批评上却成为反对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反对矫揉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