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f(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
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X片影像标准。2.优质片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3.良级片准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4.差级片标准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5.废片标准不能用于诊断五、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河南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二)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五、影像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一)放射科登记人员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登记检查编号,登记或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发放诊断报告时再次核对。(二)检查技术人员首先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时主动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核对被检部位准确无误后进行检查。完成检查后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好,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像诊断要求。(三)诊断医师: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六、相关资料的记录、保存(一)放射科设备使用日志、设备维修情况、每周一次的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月一次的诊断报告质量抽查、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