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易堵塞等原因考虑。另外还要考虑温差应力的影响。7反应釜的装配图附图一
17
f参考文献1刁玉玮、王立业,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2吴宗泽,机械设计师手册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3吴宗泽,机械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74余国琮,化工机械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55魏崇光、郑晓梅,化工工程制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36巨勇智、勒士兰,过程设备机械基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47朱有庭、曲文海、于浦义,化工设备设计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8汤善甫、朱思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29董大勤、袁凤隐,压力容器与化工设备使用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10周明衡、常德功,管路附件设计选用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11刘湘秋,常用压力容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12叶君,实用紧固件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8
f鸣谢在为期两周的设计里,在此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感谢徐宏斌老师,在
这次课程设计中给予我们的指导,由于是初次做化工设备机械设备课程设计,所以,再设计整个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不知该如何处理,幸好有徐老师耐心教诲,给予我们及时必要的指导,在此向徐老师表最诚挚的感谢!
课程设计不同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问题是实际实践过程中的,无法用理论推导得到,因此不免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但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探讨,查阅文献资料,查阅互联网以及在徐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对数据的选择判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应该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中来。同时在设计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彼此的设计更加完善,对设计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此再次感谢我各位亲爱的同学们。
同时还要感谢安全系里的老师给我们提供教室,以及学校图书馆向我们提供工具书和参考书,在此特别予以感谢。
由于首次做设计,过程中难免疏忽与错误,感谢有关老师同学能及时给予指出。
19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