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的内部联系,它是文章思想内容得以表现的一种内在逻辑结构。叶圣陶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他甚至强调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由此可见,要让学生理解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必须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思路搞清了,整篇文本的思想内容就清楚了。对中心思想的概括,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极为重要的思维过程。一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概括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检验他是否获得对文本本质性理解的根本标志。如果连这一点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我想也从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无论什么时候,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始终是中学语文的最本质目标。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在阅读能力的形成上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固然存在一些不良的做法,或轻易地告诉学生结论,或让学生生吞活剥地记一些教条,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这既是能力提高的需要,也是应试的需要,两者并不矛盾。局部赏析与表达运用。局部理解与表达运用侧重于对文本的细部分析。但并不是过去所批评的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琐屑的知识教学和对文本的肢解。阅读本身就有泛读与精读之分。对于选入教材的典范作品,从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精细的解读是阅读教学中所必需的,一味地囫囵吞枣无利于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也就谈不上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局部赏析以语言理解为基础,重在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并最终培养起学生的语感能力。阅读作品,是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的。语言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内容。读者要想了解作品的内容,就必须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去领会它所表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味。而对于学生,如果语言理解能力较低,例如词汇贫乏、缺乏词义辨析能力、缺乏语法知识及生活体验等,那么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无法体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美妙之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作品予以精当的分析讲解不仅不是对文本的肢解,而是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美妙境地所必需的。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能耐:通过自己对文本的赏析让学生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