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悬料都会成为顽固性悬料,这个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讨论“膨胀力”,咱们举个形象的、类比的例子,比如说家里烧的煤炉,有时也会产生“悬料”的现象,一般都会用铁棍捣捣。因为炉口很小,煤块会卡在里面,或者说是“撑”在炉壁上了,传统理论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是高炉的体积非常巨大,这个理论就不能适用了。打个形象的比喻,蚂蚁可以举起自己体重几十倍的东西,但是把蚂蚁放大到大象的尺寸,就没有了这样的神力,如果比恐龙还要大,可能会被自己的体重压死。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二分之三次方定律”,也可以叫做“15次方定律”。举例子来说,当立方体的尺寸放大为两倍,表面积增长为四倍,重量增长为八倍,对地面的压强也随之增长到两倍,如果要维持压强不变,应当使立方体压扁为原来的高度,接触面的尺寸增长为原来的2的15次方倍,即2828倍。对应于高炉,如果要维持与小炉子相同的重量表面积的比值,只有造得跟小炉子同样粗
f细,靠增加高度来提高容量。
炉料不是一整块固体,而是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颗粒物,可以当做流体来看待,虽然它的流动性是差了些。流体内部的压力朝向各个方向,没有方向性。炉料的上方并没有完全填满,下方又在不断的燃烧损耗,炉料塌落下行,所以这个膨胀力会被炉料自身给卸掉。做一个思维实验。一杯凉水,加热到九十度,体积膨胀了,会对玻璃杯产生“膨胀力”吗?当然不会,水面上涨把力卸掉了,除非容器把水完全密封。再举个例子,力是相互的,以很大的压力挤压一块冰使它悬空,来模拟膨胀力。压力不断增长,最后冰块“嘣”的一下碎裂,压力立即随之消失,碎冰块掉落。松散的炉料无法产生膨胀力。用“膨胀力”理论来解释“顽固性悬料”是不成立的。
简单化思维是最优化的思维,它是一种最有力、最准确的思维方法。简练才是真正的丰富,只有最简单的东西才具有最大的孕育性和想象空间,能够舍弃一切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让思维变得简单而又有条理,比实现复杂的东西更困难。对事物的最简单解释往往最正确,这一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人们往往因为掌握了许多知识,而喜欢将事情引入复杂化。任何事情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
f问题之间的最简短的联系,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复杂性上,反而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远。只有化繁为简、直奔主题,方可少走弯路,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