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双(多)基地雷达技术概述1概念和定义
双基地雷达是使用不同位置的天线进行发射和接收的雷达系统。当发射天线转动时,发射脉冲就在空间传播,遇到目标便反射电磁波接收站接收回波从中检测出目标。由于接收和发射异地所以要利用发射波束与基线的夹角、距离和以及基线距离来解算双基地空间三角形求出目标到发射站或接收站的距离以及目标到接收站与基线的夹角这样接收站形成波束对准回波方向并接收到目标信息。双基地雷达工作原理的几何关系下图所示。
若系统使用两个或多个具有公共覆盖空域的接收基地,并且每个基地的目标数据在一个中心站融合,则这种系统被称为多基地雷达。由稀疏分布阵列、随机分布阵列、畸变分布阵列和分布阵列构成的雷达、干涉仪雷达、无线电摄影和多基地测量系统有时被认为是多基地雷达的分支。它们通常是将来自每个基地的数据用相参的方式进行融合以形成大的接收孔径。多部发射机也能用于上述任何一种系统,可置于单独的基地或和接收机放在同一个基地。雷达网中三部测距单基地雷达组网有时被称为三边测量雷达。三边测量的概念也用在多基地雷达中,它借助到达时间差(TDOA)或差分多普勒技术来测量目标位置。
2发展历史
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德国和日本的早期试验雷达都采用双基地体制,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放置间距与目标距离相当。这些雷达采用连续波发射机,检测发射机直达信号和动目标散射的多普勒频移信号间的拍频。早期双基地雷达的许多技术都源于当时的通信技术:分置的基地,连续波发射,25~80MHz频率范围。此外,这些双基地雷达组成了当时典型的地面防空体系,用于探测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主要威胁飞机,但当时的技术未能很好地解决目标位置信息的提取问题。
1936年,NRL发明了收发开关,实现了收发共用一部天线。这种只有一个基地的体制就是人们熟悉的单基地雷达。它极大地扩大了雷达的用途,特别是适用于飞机、舰船和地面机动部队,结果使双基地雷达研究处于停滞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探测飞机的要求又重新激起人们对双基地雷达的兴趣。美国的ANFPS-23雷达是北极远程早期预警(DEW)线防空系统的低空雷达,始建于50年代中期,但不久就被拆除了。加拿大的McGill防空系统也采用了双基地体制。美国的Plato和Ordir弹道导弹探测系统是第一批多基地雷达。它们对每个接收站的距离和多普勒信息进行融合,从而估计目标的位置,但这两个系统没有部署。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人们编写了双基地雷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