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评价。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关注评价方法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即评价的信度)。关注通过评价结果所做推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即评价的效度)。关注评价是否真正起到了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实际作用(即评价的实效)。(13)案例1上课了,当教师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乱糟糟的,书薄掉得满地都是,桌子推得歪歪扭扭。此情此境,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行为作出有效的评价呢?A:大声训斥:“上课铃已经响过了,你们听到吗?难道你们都是聋子吗?看看地上、看看你们的桌子,你们还像学生吗?这哪像是教室啊!简直就是热闹的菜市场。纪律这么差,我看你们班是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学生在训斥声中安静下来,用惊恐又带有一丝怨恨的眼睛注视着老师B:教师走到讲台沉着地环视教室,学生慢慢地安静下来,然后教师用坚定的语气说:“走进教室,看到这种乱糟糟的情形真让我失望。书薄应该丢在地上吗?桌子应该这样摆放吗?”学生迅速地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捡起地上的书薄,调整好桌位等待老师上课分析:前者只顾发泄自己的愤恨与不满,用讥讽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漫骂与抨击,必然引起学生的怨恨,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这一评价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恶班集体的消极情绪,从而使以后的纪律更加难以管理。后者针对情况就事论事,不对学生的品性枉下结论,避免用侮辱或攻击的话,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指明了改正的方向。既使学生迅速纠正了消极的学习行为,又不伤及师生感情。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14)案例2上课刚开始,老师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有一位同学对老师说:“我作业已经做好了,忘带了。”A:老师说:“你蒙谁呀?你这个爱撒谎的、懒惰的家伙,你给我放学留下来重做。”B:老师说:“忘带了,这很难免,我相信你。下午能带来吗?”学生坚定地回答:“能”。下午,这位学生主动把作业交给了老师。分析:即使这位学生真的是一个爱撒谎的、懒惰的同学,你能百分之百断定他这一次也没有完成作业吗?即使他真的没有完成,这样的训斥与惩罚能使他改掉撒谎与懒惰的错误吗?前者在事实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作出断然的否定评价显然违反了客观性原则。后者对学生表示同情与理解,尊重学生,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即使他真得没有完成作业,也会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而把作业补上的。就算这位同学真的是一个撒谎懒惰的学生,也不妨等到下午再向他追查,看他如何自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