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riorcirculatio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上世纪50年代,发现一些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乃因之而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概念。此后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如果头晕眩晕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做VBI的重要病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理不规范。上世纪80年代后,对后循环缺血的医学临床研究揭示以下要点:①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的情况;②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③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④虽然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原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国际上已用后循环缺血概念取代了VBI概念,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后循环缺血的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的同义词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疾病。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⒈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⒉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⒊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⒋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颈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产生头晕眩晕,这种认识并未得到临床研究的支持。
1
f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可调节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主要的、可改变因素: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