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四、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
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绝大多数后循环缺血呈现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极少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和特征。单纯的头晕眩晕、晕厥、跌倒发作或短暂意识丧失等很少由后循环缺血所致。
五、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评估
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病史①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及可能的诱因;②了解血管性危险因素。体检注重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和共济运动的检查。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检查以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检查。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大,只适用于排除出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I血管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可发现椎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但不能成为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惟一依据。多种心脏检查有助于明确来自心脏或主动脉弓的栓塞。颈椎的影像学检查不是首选或重要检查。
六、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对后循环缺血的急性期处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同。应积极开展卒中
2
f单元的组织化治疗模式。对起病3h内的合适患者可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条件者行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对所有不适合溶栓治疗且无禁忌证者,应予阿司匹林100~300mgd治疗。其它治疗措施可参考相关的治疗指南。
七、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依据诊疗指南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鉴于栓塞多见,应积极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进行抗栓治疗,单用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应探索血管成形支架术的疗效。
八、有关后循环缺血的几个重要认识
⒈后循环缺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