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创新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必须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中,才能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把创新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1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将自己的时间大多花在书本上,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创新意识相当淡薄,其潜在的横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了循规蹈矩的“书呆子”。2缺乏创新毅力。有些学生对创新是有一定兴趣的,但往往由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而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创新本身就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具体实践活动的支持才能使思想过渡到实质,任何辉煌的成就都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同失败与困难的斗争都是凭借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来实现的。3对创新概念的误解。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在谈起创新精神时都非常茫然,进一步了解才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创新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创造,认为只有搞科研的人才需要创新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他们潜在能力的发挥。4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反差。从燕山大学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获知,在被调查者中,约有半数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思考未知问题,经常阅读一些与现在所学专业有关的理论期刊,也尝试写一些学术论文,而仅有约1/4的学生进行某项发明和创造。部分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充实自己,不断思考问题,在创新上体现了积极的精神状态。然而在实践方面却没有落到实处,创新的意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向
f更高层次的发展。2.环境因素1陈旧的教育思想与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历史任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冲击着陈旧的管理体制。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而高级人才主要来源于创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