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做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就是优良人格的教育,这也正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那么,通过徐特立的话,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不是培养优良的人格。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再换一个角度来说说人格教育和教师人格的问题。爱因斯坦有一段话,他说:“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今天这句话好像是老生常谈,我想告诉大家,在爱因斯坦的时代,讲出这句话,是一个认识上的突破。我想讲讲背景情况。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有一个概念“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在什么时候才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的呢?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上
f个世纪80年代以前,全社会,包括教育界,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什么呢?是“智力成才”,就是看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看他的智力如何,聪明度如何。但是经过很多的调查研究,发现,不能认为智力好就可以成才,聪明度高就可以成才。最典型的研究就是美国特尔曼教授的一个追踪调查,他选择了超高智商的1500人,跟踪了30年,等到30年后,选出来150人成就大的,150个平庸的,一比较才发现,他们的智力并没有多大差异,真正使那些成功者获得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呢?主要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是他们的个性因素,比如说他有没有志气,有没有理想,责任感强不强,责任能力强不强,意志品质强不强等等。这些主要都是非智力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后来呢,人们就有一个新的认识,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正常,决定他将来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成人的关键是什么呢?应该是他的个性品质,是他的非智力因素,于是,在80年代这样一个认识就开始普及。我认识一位教授叫龚浩然,这是从北师大到浙江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教授,在80年代中期,他就写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智力正常,个性成才》,发表在《父母必读》上。我们知道,个性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的品质,一会儿我还要讲到这个问题。讲到教师人格的重要,我们看日本教育家紫田荣义怎么说的,他讲: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讲的非常的到位,一位老师,一位班主任,你的工作能不能成功?关键就在于你的人格。类似的论断很多。我们再看一段。前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他是个民主主义教育家,有很多的理论观点,现在还被引用。他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跟紫田荣义的论述是一致的。我想这几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