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即从管理的角度,研究群体内部人的需要、动机、态度、行为及相互关系对组织效率、群体活动的作用和影响。1、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①“关系”性质(一种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②“职能”性质(一种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现代组织经营管理“四大支柱”:公共关系与资金、技术与人才并列);③“学科”性质(是一门“传播管理学科”)。2、公共关系的最基本概念:①组织(主体);②公众(对象);③传播沟通(过程和方式)。3、公共关系的定义:①管理说雷克斯哈罗博士,“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责”。②传播说弗兰克杰夫金斯,“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③传播管理说鲁姆斯格鲁尼格,“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④咨询说侧重于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功能。⑤关系说强调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性、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⑥协调说公共关系主要是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持企业的营利性和社会性之平衡”。⑦形象说强调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1
f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一、公共关系的起源。1、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萌芽。(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理论书籍)2、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巴纳姆,报刊宣传活动)3、艾维李时期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的开始。(1903年开办了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公共关系之父)4、爱德华伯尼斯时期现代公共关系学科化的成熟。(首次在纽约大学讲授公共关系课程,同年
出版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专著《公众舆论的形成》。
二、20年来我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发展成就。(20世纪80年代,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传播)1、我国的公共关系实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我国公共关系人员的教育培训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向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正规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过
渡。(我国首次初级“公关员”职业上岗培训和上岗考试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已经正式步入职业化阶段。)
三、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1、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2、社会政治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3、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4、物质技术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