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上册九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孟子二则》第一课时
2016年9月21日总16课
课题
《孟子》二则
教时第一课时时间
9月21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理解“大丈夫”的内涵,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一.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导入新课,
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板书课题
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二则中的《鱼我所欲
也》,看看本文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二.根据课前的充分准备,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多媒体展示
作者简介
1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讲述
2班上交流。
3师生交流,教师补充。
明确: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
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
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
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
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
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
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
事理,辨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朗读课文,三.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学生默读课
整体感知。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文并翻译
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f3.教师点评。
字音:1不为wei苟得也2为wei宫室之美
为(wei之3使人之所恶wu莫甚于死者
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
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
心”。
四、质疑解疑,四.
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学生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