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想到这些英雄人物?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追述孙权、刘裕人生事业在京口起步的典故,把握作者缅怀英雄、感慨悲己的心情。体会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之情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上片。2诗人在下片写到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与京口并无联系,作者为什么会写他们呢?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借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的事实已然被人忘却,来映射当时韩胄不愿认真准备,草率北伐的现实。表现诗人对国家的深沉忧虑。以及作者以廉颇自况,老当益壮,仍想为国效力,无奈不被重用。体会作者悲愤沉痛之情。小结:全词熔写景、咏史于一炉,怀古忆昔和伤时讽今密切结合,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间和空间交接转换都极为自然流畅,纵横捭阖,一气贯注。格调沉郁,悲壮苍凉,大有幽燕老将之风,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清代陈廷焯也评价道:“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郭沫若也曾题联贴切评价了辛词的风格,用在这首词中十分恰切。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词综》所说,“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第三个环节:诵读涵咏,内化情感。理解了内容,把握了诗意之后,我主要引导学生开展诵读比赛。首先指导学生诵读技巧。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
f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诵读,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有单声部,和声部,也可以诵读、表演相结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诵读涵咏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进入审美情境。【板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板书:上片:孙权、刘裕英雄北伐、感慨悲己赞叹向往板书:下片:刘义隆、拓跋焘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