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腹膜返折
5第二个分离平面位于肾脏外上方的肾周脂肪囊与后层Gerota筋膜之间的相对无血管间隙(图D),主要是为了分离肾上腺的外侧面和得到更大的操作空间。向上分离直至与第一分离层面会合,向内分离至肾上极内侧。
AT:肾上腺肿瘤;KI:肾脏
PM:腰大肌
6第三个分离平面
位于肾上腺底部脂肪囊与肾上极实质表面之间,主要是为了分离肾上腺底部(图E)。
2
f钳持肾上腺脂肪近切端,以锐性分离为主。对于肥胖患者或库欣综合征患者,切除肾上极的多余脂肪不仅增加了操作空间,还可进行更好的解剖定位。
UPK:肾上极
AT:肾上腺;AV:肾上腺中央静脉;VC:腔静脉
7分离中央静脉
肾上腺内下方与肾门之间有较多的肾上腺动脉分支。钳持肾上腺周围脂肪组织提起肾
上腺,分离血管后分别凝固或钳夹离断。钝性分离暴露中央静脉,钳夹后离断,右侧
注意保护下腔静脉,左侧注意勿损伤肾静脉(图F)。在肾上腺次全切除手术时应保
留肾上腺中央静脉。
8取出标本及关闭切口
把肾上腺肿瘤置入标本袋经腋后线的套管穿孔处取出。降低气压到5~6mmHg以明
确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彻底止血后,在肾上腺窝处留置侧孔引流管1根。缝合各皮肤
切口。
二我们的经验体会
1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充分利用肾上腺及肾脏周围的潜在解剖间隙,在相对无血管层面内进行分离,解剖层次清楚,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晰。
2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该技术可以充分显露肾上腺与周围组织之间的毗邻关系,这有利于对肾上腺病变部位及范围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为选择肾上腺的切除方式,即全切或次全切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同时也显著减少临近器官的副损伤。
3由于在游离肾上腺时主要是在肾上腺周围脂肪表面进行操作,对肿瘤的直接刺激相对较少,兼之充分利用上述三个解剖层面以造成CO2气压下肾脏及腹腔内脏器的移位从而增加操作空间,所以该技术同样适用于较大的(510cm)肾上腺肿瘤,以及功能性腺瘤。嗜铬细胞瘤的处理也无需预先寻找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相关论著发表在
3
fUrology,2007年67卷)。4正确地进入三个解剖层面的关键是要辨认一些重要的解剖标志。如:在肾上腺和肾周
脂肪囊和Gerota筋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充填着稀疏的白色网状组织,而且分布着少量垂直排列的白色间隔组织,其内常含有细小血管。这些白色网状组织是引导进入潜在间隙的重要标志。此外,后腹膜返折、肾上极、腰大肌、膈肌等也是重要的解剖标志。5进入无血管解剖平面时,为保持视野清晰和安全,建议结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