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青原区思源学校刘静云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2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学校开表彰会,需要一些文具盒作奖品,如果每个文具盒6元,买2个需要多少元钱?买20
个,200个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算式及结果。6×212元
6×20120(元)6×2001200(元)师:其中6和2叫(
),12是(
),在算式下方板书出来。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发现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学生回答。预设:(第一个因数没有变,都是6,第二因数和积变了。)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出示自学提导一)(1)先仔细观察例3第(1)组题中的三个算式,填一填:
①6×2
12
②6×20
120
③6×200
1200
1、算式②与①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算式③与算式②比较,又
有什么发现?
第一个因数(
),第二个因数(
),积也(
)。
2、算式③与算式①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个因数(
),第二个因数(
),积也(
)。
f3、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也()。
2、根据自学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4人一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汇报自学提导第1题,总结变化规律。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每次都乘10,积每次也乘10。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0除外,积也要乘几。
5、及时练习。
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2)出示自学指导(二)
再仔细观察第(2)组题中的三个算式,填一填:
①20×4
80
②10×4
40
③5×420
1、算式②与①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算式③与算式②比较,又
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因数(
),第一个因数(
),积也(
)。
2、算式③与算式①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因数(
),第一个因数(
),积也(
)。
3、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也()。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