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2政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3教育、学术上: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学派的墨子。4法家学派的韩非子。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数十个思想流派。“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1政治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
f1政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伦理观:孟子提出“性本善”,主张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行。3.荀子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实行“仁义”和“王道”,强调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荀子提出“舟水之喻”,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巨大。3伦理观: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早期儒学的评价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