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5、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6、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8、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9、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f10、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1、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12、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3、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14、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15、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
,也反映了:
16、《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17、“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18、(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f19、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20、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21、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22、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23、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练习题七
读全文,做以下题目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②无论魏晋
(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④遂与外人间隔(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细读文章,完成文章结构图。
_________________访问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沿用至今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