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笔记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
10《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学习的游记《游褒禅山记》,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请思考。二、简介作者、背景(参见书注1)(初中《伤仲永》《小石潭记》)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嘉六年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最终变法失败,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元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此文记游,并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感想。三、正音、朗读课文。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
g)有穴(xué)窈(yǎo)然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