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关于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学的深层探讨
相关才子以毕业论文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胡塞尔始终是一个描述性的家,在他一生的哲学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或旧词新用或刻意生造的术语,要很清楚地把握每一个概念术语的内涵及其间的关联,需较强的现象学功底。问题是:胡塞尔为什么要使用如此多的术语呢?胡塞尔是一个极其严格的人,既对自己,也对自己的学问,他的学说不断地发展,以至于要不
断地发展出新的术语以表达其思想。胡塞尔曾说,他追求哲学的纯粹结果就像他小时候磨小刀,总是惟恐不够锋利,于是磨啊磨,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刀磨没了。他毕生的理想就是要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所谓严格,一方面意味着最具有确定性的知识起源于内在感知之中,起源于对意识活动的内在反思之中;另一方面是指一种不依赖于相对的经验认识的绝对观念知识。
《笛卡尔式的沉思》正是从前一方面所确定的原则开始的。1929年胡塞尔受邀请到巴黎大学索邦神学院作,演讲稿经改补增写后最初由列维纳斯和普费弗尔译成法文于1931年以《笛卡尔式的沉思》(以下简称《沉思》)为名在巴黎出版,1950年,德文版才首次作为考订版的《胡塞尔全集》第一卷问世。在《沉思》一书中,胡塞尔在笛卡尔致力于提出的基本问题中,追溯到了先验现象学的开端,将其扩展为一门出自绝对奠基的普遍科学。重构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将我思作为确然无疑的基础,从而得出最具确然的知识源自内在反思中清楚明白的知觉这一原则。
胡塞尔接受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第一个结论,即将“明见性原则”作为首要的方法论原则,以“清楚明白的洞见”作为真理的依据、标准,但他却不能同意笛卡尔的进一步推论,即推导出自我的确然性。胡塞尔通过他的意向分析,突出强调了“共现”概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在自身感知中,“自我”只能“时或地”或“眼下地”被给予,却永远无法“全时地”被给予,直接被给予的只有自我的当下瞬间,而作为总体的、全时的自我(含有其所有属性和习性)只能被“共现”出来,而正因为含有共现的(超越的)成分,“自我”是不具有确然明见性的。
f对“自我”的认识以期达到主体自识甚至可以说贯穿于胡塞尔现象学运思的始终,也是其意向分析所得到的第一个效用。从早期《研究》中的学自我,到《大观念》中的纯粹自我,再到《沉思》中的先验自我,胡塞尔在不断地寻求一个可以构成实在总体的最后根基、所有认识发生的最终根据以及所有价值与意义产生的最基底保证的先验基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