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精品文档
f精品文档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七、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平时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包括对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的积累、语感思维,包括语文能力、修养。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定位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贯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必须防止和避免前述的两种倾向。既要反对不顾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放弃或者弱化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任务,把语文课程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倾向,也要反对忽视语文课程固有的人文因素,取消或者淡化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把语文课程演变为纯技术训练的课程的倾向。同时,在反对一种倾向的时候,一定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从我们当前的教学现状出发,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它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大前提之下,切不可认为语文课程的任务只在进行人文教育,而竟忘了语文课程特有的任务。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必须明确,在语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
精品文档
f精品文档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在指出提高人文素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