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进课堂。
二、问题解剖在我看来,阅读教学中学生无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习惯已成自然好奇心、求知欲和问题意识本是人的天性,可当孩子们跨入学校大门后,问题便逐渐减少以至无问题产生了。这是为什么呢?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总是处于“被组织”的状态,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里,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教师按自己事先精心加工设计的问题,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追问不舍,学生则在教师的设疑布阵、发问袭击中忙于应付。至于哪些问题,为什么这样问,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不断强化的阅读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即教师不问便不知道怎样学,更无问题产生,课堂教学完全依附于教师的“牵引”,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
用心爱心专心
f和创造性,只能循教师而动,哪有问题产生?当前,尽管“问题教学”成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热点,可是,从教学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来看,几乎都侧重于怎样研究或实施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的,少有言及怎样培养学生阅读的问题意识的文章。由此可见,教师仍没有把学生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学中师生观的转变还任重而道远。
(二)权威意识作祟学生无问题意识还来自于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长期以来,我们进行的是“听话教学”,这种教育反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恭敬地听老师的分析讲授,视教师所讲为唯一正确的观点,甚至记录下来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编辑者在单元提示、课文提示与课后练习中或明示或暗含课文的思想意义和形式技法,这便成了学生阅读时的“凭借”,即学生不是靠自己的阅读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展示自己的真实阅读情况,而是“捷足先登”,从提示和练习当中去寻找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和答案,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和惰性。这种情况,比比皆是。重庆渝西学院蒋独见教授做过调查,在其数年来带师范生教育实习时做过问卷统计,截取528名初高中学生,此类情况占了73。①总之,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认同感,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钳制着学生的思想、思维,消解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质疑,其实质体现为“教”为“上所施”,“学”为“下所效”,一“上”一“下”,一“施”一“效”,角色分明,习以为常。(三)知识中心的束缚阅读教学的知识中心主要表现在以有限的文体知识来驾驭阅读教学活动。比如,小说教学就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