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14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教案北师大版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已经经历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的学习,对不等关系已经有了初
步的认识和体会,但是对于不等式形成的现实背景、实际应用价值仍然不甚明了,很少学生能够自觉由已有知识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在本课时学生的认识终点可按照学生的程度分成两个,符号感、数感较好的学生尽量达到自觉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次不等式甚至是一次函数的终点,稍差一点的学生也应达到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形成及其解集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学
生在对不等式的基本知识有一定认识后的一个提高,是学生实现由线(不等式解集数轴)向面(一元一次函数坐标系)顺利过渡的一个中转站,本节内容既加深了对解不等式的训练又提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形成过程,巧妙地实现了单纯的解不等式向不等式的内在含义的转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让学生体会和经历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二是让学生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任务。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二)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形成过程,通过类比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三)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2、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3、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
f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第三环节:范例解析;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活动内容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问:1
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2大约几周后树苗的高度超过13米?请列出算式。活动目的:通过解决这一情境问题,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不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不等式的解集,为后面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提供条件。同时让学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