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①.尝贻余核舟一。()②.其船背稍夷。()③.其人视端客寂。()④.佛印绝类弥勒。()⑤.罔不因势象形。()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⑦.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三、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26
f1.全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写什么?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讨论归纳各部分大意和写作顺序:1.全文可分三个部分:(投影)第一部分(第一段):总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第二部分(第二到四段):分述核舟所刻人、物状貌。第三部分(第五段):总计核舟所刻人、物数量,并赞叹。2.文章介绍核舟所刻人、物等的顺序是:先整体介绍船的长度、高度,接着介绍船舱,再接下来是介绍船头、船尾,最后介绍船背。(投影)四、讲读第一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另一名学生对照注释,讲述第一部分大意,教师点拨,强调下列词句:曰:叫、叫做。为:雕刻。罔:无,没有。尝:曾经。盖:大概(语气词)。2.问题讨论:(投影)(1)王叔远的“奇巧”表现在什么地方?(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板书)(2)本段末句有什么作用?(点明核舟由来和主题:“大苏泛赤壁”。)(板书)3.要求熟读,试背第一段。第二教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二、第三部分,归纳小结。教学过程:一、检查上一节课第一段背诵情况。二、讲读第二部分:(一)讲读第二段:1.学生朗读一遍后,师生共同订正加点字词的音义:“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板书)2.问题讨论:这一段首句作用是什么?接着按什么顺序来写船舱的?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小窗上的文字?(投影)
36
f明确:首句提舟首之“长”之“高”,是整体,极言“核舟”体积之小(加点字板书)呼应开头“经寸之木”。接着写船舱,从上部的“箬篷”,到两旁的小窗,并分写“启”“雕栏相望”,“闭”右刻“山高目小”左刻:“清风徐来”的对联,突出小窗上刻的16个字,一应核舟主题,二以核舟内有限的空间展示舟外无限的艺术空间。启迪读者联想苏轼泛舟赤壁的绮丽景色,显示雕刻者构思巧妙和雕刻的精细。(二)讲读第三段:1.学生齐读课文,并指定一名学生口述这段大意。2.师生订正并强调:(注意词的古今义)比:古义作“靠近”讲,今作“比较”讲。类:像,动词。今作“种”、“种类”,名词。卧:放、平放。今作“睡倒”、“躺”或“趴”。3.提问:(投影)(1)本文虽是说明文,但说明描写有机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