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分享,健康成长
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正逐步意识到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病,所造成的这一“独有”的社会现象及导致的严重后果。感觉到“道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并且刻不容缓。要想改变幼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我们需通过科学的构思和合理的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让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社会领域教育内容中。从幼儿的长远来看,让分享在幼儿心中扎根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运用结构情境、自然观察等研究方法,以幼儿分享观念、分享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从创设环境、借助典型以及创造机会三个方面来研究如何引导幼儿建立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一、积极创设分享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开展活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好的环境,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的培养。因为和谐的环境是幼儿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要形成分享意识,首先应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依赖和亲密的感情。我们通过《开
f心宝宝》、《我喜欢》和《一起玩》等主题使小班孩子从陌生到熟悉、直到互相合作、亲密无间。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始终注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孩子们的心灵始终是纯净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相亲相爱,开始逐渐形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意识。如上学期大班一名同学家里遭遇不幸,全园30个班幼儿和所有的教职工都为其捐款。二、适时借助分享的典型大多数幼儿研究专家认为,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因此,我们时刻要注意适时地为幼儿树立分享的典型。(一)教师典型教师是幼儿关注的对象,许多幼儿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二)同伴典型幼儿在园内接触最多的是他的同伴,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有小朋友带来玩具和小朋友分享时,我们就进行表扬,并用五角星和红花予以奖励,并希望更多的小朋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