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板书:酌酒消愁,悲歌泻愁)3、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而且酒后吐真言,借着酒劲似乎要吐露出内心的郁闷不平之气了,于是他悲愤地大吼“心非木石岂无感”。我的心不是木头和石头怎能没有感觉!有什么感觉?诗人说了没有?明确:社会如此不公平,我不想认命。没有。“吞声踯躅不敢言”,欲说还休,矛盾郁愤。(板书:吞声咽愁)4、为什么不说?知人论世:联系“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嵇康、谢灵运等人的被杀。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实行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而且社会政治相当黑暗,文人常常无法自我保全,可不像我们的社会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明确: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只能隐忍吞声。牢骚都发不得,诗人不想认命也得认命呀,这是多么的无奈。(板书:不得不认命)5、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读法指导:先扬后抑)6、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小结、我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主观感受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以意逆志”鉴赏诗歌的方法对我们的帮助。但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我们有些久远,我们的思想上有些隔阂和代沟,要想更好地理解诗人与他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还需要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背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析诗歌。五、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3
要不然还发什么愁?而且还是
行坐叹愁!所以这自我劝慰之语表达了内心愤懑不平。表面上看似认命了,但内心里不愿认
f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六、拓展问题: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原因是什么?明确:1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全社会形成的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能令懦者勇、弱者壮。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