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发了欲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三、朗诵诗歌
f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四、鉴赏诗歌问题一:这个单元给我们提供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是“知人论世”,首先请大家来讲一讲你们所了解的关于鲍照的情况。明确: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他的诗文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补充说明:时代背景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问题: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大意。明确: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问题三: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