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我们不少语文课堂,虽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却是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的。(二)强化合作学习,却忽视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在语文课上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求异。但是,眼下不少语文课上,一些教师在出示学习内容或学习要求后就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甚至整堂课都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他们就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使学生在合作时没有了交流的欲望和自我表现的信心,很多学生被迫只能“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三)倡导探究学习,却显得过度开放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学习的弊端提出来的。传统的语文学习观认为,学习仅仅是“学而习得”,是继承性学习,识记性学习,它忽略了人的主动发展。正因为如此,有人对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要的点拨大加指责,主张高度“开放”,高度自主,造成课堂教学无序,探究主题不明。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受心理、身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初中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教师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不能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但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的引导,更不能放任自流,成为“旁观者”,否则,探究性学习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是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四)强调平等对话,却又远离了“根本”《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教师的角色转换,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对话,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平等”对话呢?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是越来越敢说,越来越能说,但有时却越说越离谱,老师似乎不敢去批评和纠正,生怕有违新课程理念;老师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只是客观的审视学生的发言,却不做必要的主观的价值判断,生怕有牵引学生之嫌;阅读教学在学生质疑阶段,学生往往提出一些与课文阅读无多大关系的问题,教师不注意加以引导和集中,信马由缰,无效参与花去了许多宝贵的阅读时间。这些现象导致我们的语文课远离了“根本”,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