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宣扬高品德。郑思肖题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借题发挥,抒写爱国孤怀。画境由诗文延伸,是文人画的特点,也开辟了中国画的新局面。沈德潜云:“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善千古之奇。”形象只是躯体,意象才是灵魂,兴象才是精神。精神主导着人们的灵魂,精神的闪耀,才有意象的生成,驾驭手中的笔墨去创造出自己的佳作,这种有意识的造型,有所寄、有所指的画意,有脱俗超凡的兴象,方能独立于世。中国画强调寄物移情,就是用意象、兴象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到本不具有人的感情色彩的对象上,使自然物仿佛像人一样具有情感意识、情感色彩甚至具有深刻思想寓意。绝似物象的绘画、绝不似物象的绘画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有感而发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为上乘之作。画家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宣泄和寄托,欣赏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在精神愉悦的享受中逐步领悟作者所提示的生活和思想内涵。如果中国画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和兴象的表达,中国画就失去了生命。(摘自《光明日报》,作者:陈云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中“意象与兴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兴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一幅好的作品需要借助意象、兴象这种艺术创作表现手法。B.意象与兴象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灵魂,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是祖先对自然万象审视精神和思维方式的总结。
C.画家用意象与兴象的手法赋予客观物象以思想意识、情感色彩甚至深刻寓意,并能使欣赏者从中产业情感上的共鸣。D.中国画强调寄物移情,画家如果在创作时注重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和兴象的表达,中国画就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独具匠心的画家在构思作品时,能够赋予客观形象以主观情感,并通过“比兴”、“发兴”去扩展想象空间,以达到意味深长的效果。B.好的画家塑造的形象不但要寄托画家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内涵,还要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使作品达到形象、意象、兴象的完美统一。C.汉魏晋时期,许多龙、凤、夔、饕餮等青铜器纹饰,以及以独尊儒术为背景的描绘对象都贯穿着从形象到意象以至兴象的脉络。D.画家塑造的形象可以超越客观现实。顾恺之画裴楷,颊上添三毛更添神韵;王维画作里的雪里芭蕉,成就了“画中有诗”的奇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