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学院
本科生学年论文
读《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有感90
班学姓
级:08级思政汉班号:名:20081500110陈云乌晓晔
指导教师:
2012年
3
月
20
日
f读《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有感
法政学院08级思政汉班指导教师乌晓晔陈云
一、作者简介
《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作者康志杰,女,1954年出生,辽宁义县人,锡伯族。1973年参加工作,198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湖北大学法学院教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论文60余篇。胡军,男,1973年出生,湖北省荆门市人。2003年在湖北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湖北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伦理学、管理伦理学、教育学研究。与人合著、参编教材4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二、内容概要(全书结构)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传统道德,其中诚信道德范畴是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内容。本书分为两个板块,一是把诚信道德规范置入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之下,通过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资料的梳理、阐述和讨论,提炼出中国诚信道德的种种表征和特色;二是对当今中国诚信的现状和表现进行分析,从公民诚信道德建设、政府城乡建设、企业城信建设、法律诚信建设、教育诚信建设等多视角阐释诚信道德的现代价值。
第一部分:上编(传统篇)
第一章到第三章是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秦汉隋唐时期然后再到宋元明请时期的诚信伦理道德。从先秦开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信念为诸子百家所认同。先秦时期讲述了诚信伦理道德观念的萌发及建立,以及先秦诸子谈诚信:驳难下的趋同。比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史家各个学派的关于诚信的说法是存大同留小异。大都认为“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主要指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人若有信,就是一个恪守信约、履行诺言、说到做到、言而有信、鄙弃虚伪、堂堂正正的人。到了秦汉隋唐时期的诚信,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思想文化事业得
1
f到全方位的发展,秦汉时期的独尊儒术以及董仲舒关于诚信伦理表现出两面性。隋唐时代在诚信伦理道德方面有其一套完整的理论学说,其理论性前于先秦诸子,后比宋明理学、略嫌单薄。而宋元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理学,各派思想家们对不同的哲学命题产生歧义,进行辩驳,但在诚信道德规范上却基本趋向一致,而且是更高层次意义上的理论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