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发现模型的正确识别率在75以上。刘姝葳(2002)在论文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文中通过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列表分析方法等对会计报表是否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识别。王泽霞(2005)通过向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审计项目经理、公司财务经理等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测试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最相关的21个红旗标志,总结筛选出我国有价值的管理无比信号。鹿小楠、傅浩(2003)选取19到2001年被选择9个指标作为造假公司预警变量,用多元判别分析法和逻辑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判别模型。对于预警变量的选择,主要采用指数形式的动态变量,即造假公司在造假的第一年的某一项财务指标同前一年该财务指标的比值。所选指标如下:总应计
f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数、毛利率指数、资产质量指数、主营业务收入指数、折旧率指数、三费比例指数、财务杠杆比例指数和存货率指数。方军雄(2003)以影响利润的财务欺诈类型为研究样本,筛选出与财务欺诈相关性最为显著的6个财务指标为鉴别模型的判定指标,分别建立线性概率财务欺诈鉴别模型和逻辑财务欺诈鉴别模型。李进中(2005)从经营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财务报告特征、大股东与管理层行为四个维度,建立了会计信息真实度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便于评价主体对指标进行评价,对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指标评价标准。并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数,建立了会计信息真实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上是国内各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进行的研究,他们主要根据出现异常的财务指标,采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进行评分,从而达到识别盈余管理的目的。这些模型具有简便可行的特点,即使投资者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和一定的数学基础,也能根据模型做出判断。纵观国内外文献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中仍有一些方面不足。比如有些模型只是把风险因子进行简单的加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在指标的选取方面同样具有这样的问题。
三、评述与展望
研究盈余管理的手段,不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以及会计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作用,让他们认清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避免误导决策,同时对我国制定出更完善的会计政策和法律制度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其次,盈余管理的识别也促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更加合法合理,保证了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进行。通过上述文献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关于运用具体会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