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笔记给农村学生作文注入新鲜血液
前言
十年前从师范学院毕业,我带着满腔热情踏上了语文教学之路。可是让我苦恼的是教学虽然是教与学的组合,语文课堂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单纯照搬教本的课堂,特别是作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更别说是农村中学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这就需要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去探究原因和改变现状了。
1农村中学写作现状
作文其实就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投入真实情感。可是学生作文却不尽人意。每当上作文课时,学生首先做的是怨声载道、眉头紧锁,之后实在无法躲过去了就翻箱倒柜、乱翻作文选、东拼西凑敷衍了事,有些同学把一篇小学时的作文能反复用几年。交上来的作文简直“惨不忍睹”:有的生搬硬套完全不符合自己年龄,有的语言干瘪毫无美感可言,有的叙事嗦纯粹方言对话。就算稍微好点的作文也是对别人文章改动之后的,毫无个性与创新,缺乏灵性,就像是一些死记硬背的句子段落的堆积,一篇作文采用大量的诗句或是比较拗口的术语。
2造成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21家庭因素
农村学生父母多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大多靠爷爷奶奶照顾,根本不会给孩子买书。一来是因为不知道买什么样的课外书,二来买不起或是不知道买什么书,还有就是觉得看课外书是“不正经”学习还不如买点好吃的。即使有学生看课外书,家长也横加指责干涉,还说孩子不喜欢看作文选,可是又有多少家长知道课外书其实就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呀。
22学校因素
面对压力很大的中考,各科老师都在努力,并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对自己的学科多投入一些时间。学生课外时间少了,课外阅读就更跟不上了。另外,由于中考作文有固定的模式,致使许多语文老师在上作文课时,真的是把作文当成写作课来讲的,就像是将一道数学题似得,按照步骤从开头到结尾,从选材到立意都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和中考高分标准来指导作文,使学生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这一套“指导”弄得又灰心又没有兴趣了。由于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生每学期的作文不少于10篇,许多老师就把作文教学当做任务,就是尽力去“教”好,至于学生喜欢不喜欢感不感兴趣都不去关心了。所以,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学生和老师都是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学生的作文就成了老师和学生最头疼的了。所以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然不高了。
23自身因素
f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里的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烟囱林立。学生生活的环境变了,要是怎么可能写出美丽的自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