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本学科学习研究的对象及其基本任务,明确学习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学习伦理学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间:2学时一、伦理学学科名称的由来及发展
在西方,“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早在荷马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对道德进行理论思考。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把他关于人的道德品性的学问,称为“伦理学”。他儿子尼各马可把他在雅典学园里对这门学问的讲述整理成书即《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是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亚里士多德后,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西欧各国不断在发展。
“伦理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也较晚,但却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对道德现象进行了理论思考。到公元前5世纪至2世纪,我国就有了“人伦”、“道德”等概念,并相继出现了具有丰富伦理思想的《论语》我国最早的伦理学著作、《孟子》、《荀子》等著作。秦汉时期形成了“伦理”这一概念,产生了包含系统道德理论、行为规范和教育方法的《礼记》和《孝经》等著作。此后伦理学一直和哲学、政治学等结合在一起,不断地发展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至有人把我国的古代哲学称为伦理型哲学。
“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意思就是音乐的作用可以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规范和合理化。东汉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这里,伦即人伦,指人的血缘辈分关系;理即治理、协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原则和规范。
“伦理学”一词成为一门学问的称谓,在我国是清代末年的事情。起先是一个日本学者在翻译英文“Ethics”时,由于日文中找不到相应的词,便借用了汉语中的“伦理”一词,把它译为“伦理学”。清末明初时期,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把赫胥黎的《进化论与道德哲学》一书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从此,我国学者便把专门研究道德现象的学问叫做“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晚清时期的“高等学堂”里,明确规定要上“伦理”课,1906年刘师培出版了《伦理学教科书》。在民国时期,高等学校文理各科都要开设“伦理学”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伦理学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致使高等学校里不再开设“伦理学”课程。直到1960年前后,我国r